close


父母愛  說天性  沒人說  有不對  但一理  要去思
萬事物  極必反  取中庸  方是道  天性問  如過張
那種愛  易質變  反害之  愛變溺  溺之時  病灶生
人格上  思想上  行為上  往往是  難捉摸  異於人
其不孝  要怪誰  今社會  某些弊  溺愛中  所演生
父母者  需瞭解  人性中  人人具  貪瞋癡  此性中
本存在  諸墮性  比一例  錢給多  人人望  視當然
那時日  不給之  會何想  很難猜  其不知  錢真義
總認為  伸手間  就有之  不怕無  殊不知  父母錢
辛苦得  血汗拼  於平時  於生活  要教之  正確觀
道德觀  有父母  其他無  錢很多  不怕發  要怎發
就怎發  這想法  這態度  對兒女  對社會  責未盡
從小處  從微處  去教之  不推諉  事業忙  應酬多

不教之  是害之  子女們  在舞池  吃禁蘗  搖頭樂
父母親  在家中  頭更搖  觀其行  觀衣著  觀其言
必有徵  初徵顯  當注意  當教之  當言之  芽易拔
樹難砍  古人言  小時候  偷摘葫  不制止  長大時
偷牽牛  未必是  均如此  其本上  或然率  是高些

孔子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古時候女子的社會地位低,大多數無受教育。在封建社會時男主外,女主內,在家庭裡相夫教子是女人的責任。古時候女人須尊『三從四德』,『三從』已不合乎現今男女平等的時代,而『四德』古代女人能用,今之女人定位非常重要。父不憂心,因子孝;夫無煩惱,是妻賢。『父慈,妻賢,子孝』此即中華文化民族精神之根本,亦是倫理道德源頭,為建立幸福家庭之基礎。孟子的母親是位能良母,為了教會孟子。孟母三遷終使孟子成為亞聖,流芳千古至今,孟母教兒實為現代母親之典範。

父母在親子間的教育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前人說『小時候偷摘葫,長大時偷牽牛』。雖然這不是定數,但如沒好好教機率會升高。現代社會有多少人被父母寵愛而惹事生非,造成社會觀感不佳,父母愛是天性,但愛他就需教他。從幼兒時要給他一個正確的觀念,事與非要清楚明白界定。不能模糊是與非。

人會做壞事是從小地方開始由小變大,因工業社會父母都忙於賺錢無暇管教兒女。今科技資訊發達的時代,樣求新求變而外在的誘因誘惑力過張,人性都趨於物性或物質來彌補孩子空虛的心靈。當然也不瞭解孩子交到什麼朋友?都做些什麼事?在外面的一切行為完全不了解。往往到出事了!父母才警覺到事情嚴重性。

有些父母無法承受兒女所做之事,但不得不承認事實,在父母眼中孩子是乖巧聽話,想不到會做傷害他人之事,實在無法原諒也無法承擔孩子所犯的過錯。當事情發生了,做父母再怎麼自責也於事無補了!奉勸身為父母的雖然很忙碌,也應該多了解孩子在外一切行為,多觀察孩子一舉一動,注意穿著言行舉止等…如剛染上不良為早發現是有機會向善,如時間久了壞習慣養成,哪就較難改,但有心就不難了。其實一個人如做虧心事,從外觀上多少可以察覺出徵兆的。譬如說:晚上很晚回家;是否到夜店跳舞喝酒,看他精神上有沒有異狀;是否有吃毒品,搖頭丸之類,在言語上態度上;是否常說不入流語言,在交友上;是否參加不良幫派等。這些都可以提早發現可提早糾正,也可避免將傷害降到最低。

現在很流行『媽寶』就是被媽媽寵壞永遠長不大孩子。媽寶不管做什麼都有媽媽保護者。因媽媽有錢從小到大伸手就有,如做壞事用錢可解一切,錢多要怎麼發,就怎麼發,除了錢無其他。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也因這樣膽子越撞越大心越狠,不知不覺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媽媽這種愛不是愛他,反而在害他。

愛他要給他一個正確觀念,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尤其是金錢觀與道德觀,從小就要建立好。人性中每一個人都具有貪瞋癡慢疑有的比率高,有的低。人之惰性下墜力極強,稍不注意容易往偏。所以,需要父母時時引導,時時關心,如有不良行為舉動可馬上導正,這也能嚇阻孩子學壞。會法做壞事的人,大多數都跟金錢有關,因錢貪污,因錢殺人,因錢吸毒,因錢騙財騙色,因錢出賣良心枉故道德。錢雖然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尤其現今工業時代,生活上離不開金錢,每天一早起床柴油鹽米,食衣住行,樣樣都要錢。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需要勤勞努力賺錢,才能換得一頓溫飽,在這物慾橫流中又要如何使用才能算正確呢?才叫適當呢?錢能害人,也能救人,這要看使用者的心態觀念是否正確。例:將金錢比喻為一把刀,一刀是兩面刃,刀可殺人奪命作奸犯科;刀可砍材伐木;刀用在房可做出美味佳肴,刀本無好與壞,善與惡之分,同樣的道理金錢並無好壞善惡之分,均出於使用之人的心態觀念。

 

 

誠摯敬告天下父母,這則故事可供做父母為借鏡,昔有一江洋大盜,被判極刑,臨行刑時,求吮母乳,當吮乳時,狠心猛咬乳頭。怨其母說:『兒幼小時,如拾得錢物,即讚兒聰明,偷竊他人之物,即褒兒機智,搶劫回家,即稱兒為英雄,一向勉兒行兇作惡,兒有今日下場,全因母未盡善教育以致之,故咬斷乳頭以洩心中之恨也。』此則故事值得為人父母者警惕。子女有過錯,不嚴加管束訓誡,反而為其掩飾惡行,絕非愛護子女之行為,愛與教宜並重,不偏於溺愛,應擇取中庸,方不致耽誤兒女前程,期望天下父母皆能效法孟母,不僅供子女溫暖。而且還教其修身進德,訓其遷善向上,以盡為人父母之責。

人的智慧並非一出生下來即有之,它是從不斷學習和教育中方逐漸累積而來地。在這過程中難免有跌倒或撞待頭破血流的情態。某一些的失敗或跌倒也許可以重新來過,但某些或許就沒如此般幸運,一跌倒一失敗便永無機會重新來過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木子 的頭像
    楊木子

    中一真道總教會

    楊木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