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情何物 愛何物 直讓人 海山盟 海可枯 石可爛 直天荒
到地老 永不易 以身許 人類中 如無愛 如無情 色彩無
變黑白 難繽紛 月不圓 也不皎 詩無境 畫無意 當然了
愛很美 情是佳 無此之 怎麼有 愛美人 江山棄 怎麼有
羅蜜歐 茱莉葉 怎麼有 梁山伯 祝英台 為情愛 共殉命
情與愛 人本性 孔子說 食與色 是性也 果會熟 人會長
男當娶 女當嫁 天之經 地之義 男女間 互吸引 是陰陽
亦人性 光說性 非無性 性有界 性有定 性有分 性有別
方言性 不如此 此之性 性非性 非真性 是物性 從自由
去觀此 真自由 非隨心 非隨意 只要是 我喜歡 無什麼
不可以 胡亂為 那社會 變何景 不說之 心已知 自由事
當有界 當有範 此之下 方可言 真自由 食與色 雖本性
並沒錯 但此性 過份地 去曲解 去彰顯 並將之 無限制
去延伸 去濫用 那本性 轉化成 一物性 此物性 言情愛
藏虛假 有淫心 無形間 茫然間 去鑄錯 已不知 今社會
對食色 或情愛 有誤解 流肉慾 流貪婪 不生業 是很難


 

情何物?愛何物?人世間因有情有愛牽伴著,才能締造出瑰麗的人生。人類中追求情愛是人的本性,也因有情有愛相隨才能夠抅勒出詩情畫意般憾動人心的愛情故事。像羅蜜歐與茱莉葉及梁山伯祝英台可為情愛共殉命眾多人皆知。

孔子說:『食與色是性也』。『食』糧食,食物可以吃的東西,人為了生存每天都必須要吃東西才能維繫生命。『色』有各種顏色(紅黃藍黑綠等)也可以形容女子的容貌姿色。或是景色、物色、戲劇演員的角色。當性慾講色情、色慾、女色等。『色』字是廣義,比如說:炒菜時需具備色香味聚全,這樣才算是一道美味佳肴。但是一般人一談到『色』字就聯想到『色情』兩字。『色』應該不是什麼原罪!但本不是什麼原罪,何以某些色又被論斷為原罪呢?主要觀點在於人類的各種精神文明發展歷程,人冀與其他生命的特質作區別和脫勾。一是動物,一是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衣著,可是光披著華麗的衣裳尚不足證其是人(披著衣服的狼讓人更恐怖更難提防)還得尊守倫理道德法律,更需要尊重每一個人,此之前提一失便歸於『色』也。

佛法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可說色是眼睛看得到,身手觸摸得到或摸不到;意念想得到或想不到都屬色界之範疇,因色界本不受上說條件的制約即已存在。故『色』一字是廣義地,非單指於男女的色慾問題,譬如說:你看上一件非常昂貴的衣服,而你非買不可,那就是你的色性與色界扯上關系了!又如見一美女,美色當前而思淫念淫意,此即起了色心了!色心未有進一步的輕挑言語或其他動作,在法律上是不犯法。

可是在宗教的觀點卻是犯了戒,宗教觀點認為淫苗色念不可生是使『色』不起不亂的根本方法,故必將淫意色念瞬息抑制,否則如走到法律的層面問題時,那事態已是嚴重不堪了。如見一美女以欣賞讚嘆的心態要歸之為色,那就不太合乎於人性。有人會說:『眼精本來就是看東西用地,況且世間男男女女都涵蓋色界之內。』故而色不色的問題是以多數人應該尊守的道德倫理法律為取向,這不但是保護與尊重他人,亦是保護與尊重自已的最大公約數,如超越此共同之公約數,那即歸於色了!也可說:『取決於倫理道德對象,及觀念思想態度是如何而定之。』故色心不等於是淫念淫意,但色心又何常與淫意淫念連在一起呢?因人多易貪於色,色就像地心引力一樣具有很強的下墜力,也因此當腦中好的因子與壞的因子互相交戰互相制抑時,壞的因子往往是勝利的一方,此時壞的因子便會導引人的淫念淫意突顯而來。『淫』一字既出頭就是『色』,那代表了人對色已有不好的想法或不好的企圖,如只是想想而能瞬息停止下來那還好,如果將企圖付之於行動,那情態就不一樣,各種複雜的問題都有機會來發生。

人在年幼並無顯著的男女慾望傾向,至逐漸長大到青春階段時,其對男對女的好奇慾望就冉冉而升。認從青春期開始會對異性產生濃厚的好奇與慾望,那是自然反應。男大當娶,女大當嫁,這也是天經地義之事,男女間互相吸引互相愛意這亦是天性。這也是人類生命能不斷延續繁衛的動力來源。但一談到男女之間之事通常人會聯想到『色性』。其實『性』是有分別有界定有約束性地。『性』是針對合法夫妻或真心真誠相愛的伴侶,並不是所有男男女女的情情慾慾都涵蓋在內。『性』指心性,個性、心理、生理的進化和提昇,而心性個性中當然函蓋了個人所有的觀念思想行為態度四個面向。而這四個面向是相互影響相互連結並有其一致性,只要當中某一面向出現差池,則人整個人生的表現都會顯得不正確不完美。因人的個性與心性不定,個性習慣了會造成一生的成敗,性格慾望是人最大的敵人。個性心性的不定是可以透過性修而定。性修的定義即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態度及道德觀價值觀等。要如何增進,要如何確立,而能持續不斷地提出修正、改進、改變有關這功夫的落實與實踐,這便是性修的精義,此精義與色性全然無一關聯性。性修外在素材來源有很多,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教育和學習;媒體報章雜誌;電影電視輿論;聖賢書,聖賢典範與言行;親朋老帥長輩的教道和規勸,將上所得來的素材透過不斷思緒,分析、分辨、篩選、體驗,而後確立了良善且正面的思想觀念行為態度道德觀價值觀。人的心識是藏在內在,外在的性材可薰陶內在觀念思想型塑,而內在的觀念思想也可改變外在態度與行為,兩者是不斷交互作用。


今是民主自由社會,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已要的,要怎麼想、怎麼做都是自由的,但是在這自由之下也不能隨心隨意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人人有這思想行為哪這社會又會變成何模樣?社會自由也是有界定有倫理道德規範,而且我們還是有律法制約人人必須尊守律法。今社會對於食色或情愛有誤解,將食與色情愛流入肉慾貪婪中並過份地曲解與彰顯而無限制去延伸濫用,轉化物性在無形間茫然中而鑄成大錯。當男人有婚外情被爆料時總說:『他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色情的泛亂(不一定只指色情行業的經營,當包括所有不正常的男女性關系。)是指超出道德、禮法、倫理、律法等規範外的兩性性關系。今是功利主義好逸惡勞的社會。要將色情的泛亂有所扭轉有所抑制。那談何容易呀!

在這功利的社會,人們往往看實質卻忽略了看不到摸不著的情與愛,情與愛固然是抽象,當你不知不覺付出時,它是情是愛,當你想算計那情與愛的份量時,它就不再是情,愛。所以;當人們責難對方沒有付出相等的情、愛時,它就不再是情、愛。所以;當人們責難對方沒有付出相等的情的愛時,自已的情、愛已經變了質,更何況情、愛是無法用『要求』得來的。

情、愛是需要互相忍讓瞭解,互相包容信任。情、愛是由內心一點一滴堆積而成,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只要心中有情有愛默默的付出,為所愛愛的人無怨無悔,時間久了自能得到源源而來的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木子 的頭像
    楊木子

    中一真道總教會

    楊木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