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神佛 誠則靈 大孝心 感動天
所以說 定義孝 非全然 以物估
加心字 真誠心 感恩心 光以物
論其孝 有不足 也易偏 物論時
富有孝 貧無孝 富有者 經濟佳
或可以 事父母 山上珍 海中味
那貧者 怎麼辦 吃菜哺 配清水
世間事 不全是 兩分法 富有孝
貧亦有 富不孝 貧亦有 太極中
陰中陽 陽中陰 見其理 不論富
不論貧 論其心 無心在 物論孝
件計酬 如飼豬 離不遠 嗟來食
反傷孝 父母心 天性心 亦神心
你窮貧 他心傷 你無助 他心酸
你落魄 他心疼 無所計 無強求
所在意 你孝心 誠意間 如此爾
【白話譯文】
我們從農業的時代變成工業時代,在這工業時代的過程中確實帶來了許多的進步與繁華,相對的在這進步與繁華中我們也失去了許多寶貴固有傳統的美德。譬如說:在農業的時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三代同堂生活,家庭裡的人口較多,每天生活在一起,吃飯工作大約都是同進同出,在家庭裡也培養出很深厚的情感,也建立了父母慈愛,兄友弟恭的論理規範,更讓年老者有所託有所依傍,而有了養兒防老的美譽,有下一代的照顧老人無憂,身為長者受人尊敬與愛戴,就如『家有一老如獲一寶』的那樣尊貴。
反觀現今社會工商發達生活變遷,形成現今的年青人需要離開家鄉謀生活。從以前的大家庭變成如今的小家庭,而在這工商城市裡,每一個人要有職業纔有收入,要有收入纔能生活。一對夫妻要養活一雙兒女已經是精疲力倦,哪還有餘力再來照顧年老的父母,因這形成老人是年輕人的一種負擔。社會形態變成這樣大家都有責任,我們要勇於承擔責任,要改變我們的觀念思想,不管時代再如何改變,贍養父母是不能變,因父母撫育我們的恩惠不能忘。
孝順父母不能用二分法,不能富裕時有孝順,而貧窮時就不孝順,我們學習太極中,白中有一黑,黑中有一白,雖然孝順父母不能夠達盡完美,但只要有心,不管是富裕時或貧窮時贍養父母的心都能達一致。父母不會計較吃好穿好住好;也不會因你給他吃山珍海味就說你孝順;也不會因你給他吃粗茶淡飯就說你不孝順,父母愛子女的心是天性,父母不會嫌棄子女,反而看子女事業不順,貧窮落魄時父母也會難過會心疼心酸。只要你有真誠的孝心,哪怕是一白開水也能溫暖父母的心。
父母不會跟兒女計較,父母疼愛兒女的心不會變,但兒女贍養父母的心是會變,有的人不想贍養父母,照顧父母就有千百種理由推託:沒時間、經濟困難等等…有的人輪流照顧平均分擔;你家住幾天、我家住幾天、他家住幾天,就這樣時間一到父母要從這家搬到另一家,沒有一個固定的居所可安定。當初生時多子多孫多福氣,哪知老了像皮球一樣被彈來彈去。還有的人經濟能力富裕,讓父母吃好、住好、每月供父母金錢享用,用金錢以表孝心,幾年見不到一次面,父母想見面總是工作繁忙事業為重,不瞭解父母的心。父母需要的不是金錢享用,而是需要兒女的關心關懷與問候。
孝順父母不能以物來論孝,也不能把父母當作豬在養。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說:現在的人們講孝道,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你連狗啊、馬啊,不都在餵養嗎?若你們沒有恭敬順從父母的心,那與養條狗養匹馬又有什麼兩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