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文是天運歲次丙子年上天降予本教的內部訓文之一,今將本訓文提供給社會大眾參考。

內容是以聽音的方式將訓文轉記成有形的文字。
在極短的內容述說三、四百年來台灣的歷史變遷﹔人民心情的轉折變化與期望,以及日後的基本目標與方向,該如何訂定與抉擇。

 

 

 

歌文:
海棠秋葉東南隅    水中浮起一洲舟    原民居住歲月長    殊別漢民一般情
中中之國力不及    視同獨木在載沉    鞭長莫及管不著    各路海盜為泊船
直到三四百年間    唐山有人渡海來    心境不同各有因    來時有如無退路
認清時勢無情話    篳路襤褸斬荊棘    開荒墾地耕作勤    漳泉各路陸續會
紛紛擾擾成地盤    利益衝突時有之    死傷不少非初料    原是兄弟親手足
同船共渡本一心    何以變化成萬千    豈非淡忘源緣同    相殘相爭何目的
自私本性來彰顯    族群理念根深固    不因渡海體會深    福爾摩沙真美麗
氣候溫和四季春    物產富饒豐收多    人稱寶島非虛名    荷蘭藉機強登陸
紅毛綠眼非我族    總覺怪怪心不安    成功鹿耳揚笙旗    打敗異族立臺灣
本想立此復大明    來臺水土有不服    局勢因緣總難成    銘傳鐵路始基隆
臺灣經濟有所動    樟腦茶葉和蔗糖    輸往中國與外地    一府二鹿三艋岬
繁榮景象似燃生    通航通商兩交流    唐山文化過臺灣    風俗思想多承襲
兩相對照即分辨    半斤八兩不易分    今日相辯誰是誰    先後有期時空事
往溯數代一家親    是親是故非他人    中國五千綿綿長    以此自誇又自滿
事實是否可如此    明初之前尚勉強    清來龍種變成蟲    甲午中日戰渤海
昏昏沉沉清大臣    本勝變敗史中殊    馬關條約不公平    臺灣由此奶來斷
親生爹娘未盡責    割捨丹舟歸日本    此猶小妾私生子    不痛不養送別人
積弱久久未洞察    老大心態來辦事    外強侵入畫大餅    隨人怎樣無良策
戊戍變法終失敗    日本皇化臺灣人    原住人民亦難免    一八九五始政動
強硬手法來統治    收刮物質送日本    打狗不顧主人面    疼痛喚娘娘不應
絕望心情淚滿襟    怨爹怨娘也當然    歷史變化如戲碼    一場演完接一場
角色有忠也有奸    出賣民族大有人    犧牲奉獻亦不少    時局盪盪多苦離
海邊盼望魚郎歸    安平唱起思想曲    恆春思阿思相起    音調悲悲帶哀傷
歌聲所唱有所意    如同古代童謠曲    心思被限難上難    唯吟悲歌抒情懷
台上青衣淚淋淋    理應鼓掌起共鳴    可惜前後離太遠    家鄉變故事非大
中山艱辛倡革命    民主民有民享念    十一武昌推滿清    腐木難雕必棄之
昏暗之中現燭光    中國重展新契機    歡欣鼓舞喧鬧鬧    好夢總是很短暫
世凱欲返帝王朝    傅儀帝夢未清醒    滿洲背後是日本    軍閥割據各為王
擁兵自重誰怕誰    類似古代諸侯樣    契機稍縱回頭路    民心盼望幾成空
黃花烈血豈白流    五四運動夢醒時    破舊仿西為潮流    舊的不見均不好
禮義廉恥八德事    中庸之道近大道    滅此龍無基礎地    西方西方遙遙路
仿西非是可登天    處境不同各有殊    不分清楚失分寸    要學科技造中國
國民共產日日爭    江山隱隱變色因    理念相爭各有理    百姓不知盲目跟
各服其主篤心力    死傷不少如浩劫    對日八年抵外侮    原本病弱雪上霜
此時人人為俎肉    何時歸天難預料    兄弟本是難得親    打虎應是親兄弟
奈何各有各算盤    鬩牆之爭塵飛揚    八年對日能勝利    並非全然己能力
外在變化助其功    勝利果實真甜美    稍稍歡喜禍又連    國民共產水火中
高下自有分曉時    兵敗山倒退臺灣    方向並非不正確    物性必要精神配
無此道德有真空    人性腐蝕貪瞋痴    細細回味來時路    中國能立五千年
歷路艱艱造聖賢    並非全無可取處    只是方法要變通    北方寒寒吹共產
十月革命有成效    馬克思想潮流襲    獨秀諸君受影響    結合志士成共產
鼓吹大同公天下    百姓辛辛數百年    嗷嗷待哺已很久    無產階級成所望
何以人心有此想    並非事出無因由    北伐掃蕩各路馬    統一局勢似已成
何以至此多檢討    因素理由千萬千    此猶經商來倒店    怪人不如多策勵
東山再起伺良機    臺灣重回母懷抱    有如久久未遇親    心中酸甜又苦辣
欲傾欲訴過來路    豈知母親性未改    失望之情也當然    養父似乎勝過親
有人倒轉懷養父    情景何以變如此    心中失調有原因    二八事件風雲起
前後來臺為爭端    全島籠罩陰雨天    基隆外海添冤魂    街巷衝突四處起
逮捕理由可冠載    冤獄一關十數年    菁英盡失空遺恨    由上回顧臺灣史
悲歌屢唱有背景    非是本愛唱悲歌    彌平傷痕費心思    此猶六四天安門
今日有人主獨立    其實因由算充份    人本富有自私性    然而尚有諸多因

 

接續:台灣歌 (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木子 的頭像
    楊木子

    中一真道總教會

    楊木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