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知死焉知生』或『未學生,先學死,這些話語聽來頗讓人覺得怪哉人只要呼吸一停止不就代表其生命已死了嗎?死就是如此的簡單有什麼好學呢﹖但以宗教的觀點並非如此的簡單,人死之後只不過是人肉體的一種毀滅,而這毀滅卻代表另一生命意涵的重生與再生,因為人的肉體之外還有一個帶著意識知覺的我,並未因人死而終結。東方的宗教認為『帶意識知覺的我,還是要受到各種善惡的判別,並接受六道的輪迴輪轉』。西方的宗教認為人死後還是要接受『上帝』各種的審判』。而此裡所言『帶意識知覺的我』到底是指什麼?概略所指即人死後的靈魂。

  

      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靈魂存在的現象,在本教部落格文章『神鬼交鋒的真相』;『靈魂的黑盒子紀錄器一、二』中的解釋應該算相當的清楚,只要將文章中的觀念和內容能弄通弄懂,自知人死後有沒有靈魂的問題,故在此就不再贅述了!人世的空間、時間、人、事、物都不斷再變易,只因過去人類科技與知識的能力不足,『上帝、神佛』因而利用人類這些不足,而虛構假說人死後還有不生不滅靈魂現象的存在(人世雖然有靈魂現象存在的見證,但那只是細微靈體生命透過人的視覺感官所虛擬出來的角色,與人一般所謂的靈魂現象一點也無關係。『上帝、神佛』會有如此之為並非祂有何利益可圖,說穿了,目的還是為了宗教運化之需以及人世的順暢與倫序的問題。

  

       人死後還有靈魂現象存在的立論,對人世的順暢倫序運行與不好人性的抑制,確實可發揮了相當的貢獻與功能。但今大家要這樣去思惟,再善意的謊言還是脫不了謊言的質性。俗話說:『一時風,駛一時船』、『一朝天子,一朝臣』,今『上帝、神佛』願意為人類解開這道千古之謎的枷鎖,使人死後的真貌真相能真實呈現,人類難道不願接受不願釋之嗎?寧願將此不堪的枷鎖一直背負在身嗎?本教所有的文章或說辭,從未言強調過本教是多麼的好或多麼的神聖,也未強求每一個人非認同或非相信不可。其實本教的立意是單純的,只是想將一杯香醇的咖啡分與大家共享罷!至於願意不願意分享,全憑大家的自由意志去抉擇了!

  

『未知死,焉知生』如拋開虛擬假說的靈魂層次問題而不論,我個人還是認同這一句話是富饒著深層的意義與價值。『知死』是讓大家能瞭解人生最終的真相是什麼?人有一口氣在稱之為人,人只是一時間各種因緣的假合體,當緣滅緣散則一切還是塵歸塵、土歸土,皆空空也。在此不必談什麼宗教的義理,就拿一些有過豐功偉業的歷史人物來看好了!譬如說:『成吉斯汗』、『亞歷山大帝都曾橫掃兩洲;『拿破崙共和的理想也曾在歐洲曇花一現過。可是人一旦面臨死期即使擁有再大的江山、再大的權勢、再大的財富也都難以帶走絲毫一物,終了兩手一攤還是空空而去呀

 



      人如知萬物必有滅有盡,知人必有死的道理,相信其在為人處世待物必有另一番的境界思想和作為一切隨緣自由自在海闊天空,不為五行所牽絆,人生所追求的反是精神言行典範不生不滅的問題不會為事、為人為物而爭鬥不休,也不必汲汲營營想擁有江山、地位、財富、名利、權勢,而絞盡腦汁與心思有人或認為這種想法是消極的,人生到處何不是充滿了爭與鬥的情態,如不與之爭與之鬥,那人生又如何安渡呢?其實知死並不沒有甚麼不好,知死並不是要學怎樣的死法,知死者,是知人生的真締知人生的苦短,反而更會珍惜人生短暫的生命﹔知如何安身立命﹔知如何求得身心靈上真正的健康圓滿富足﹔知如何呈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些表現反而是積極地。



      想想人生的爭鬥中即使讓你獲得你想要的,但這想要往往要付出奇大無比的犧牲和代價。現今有一則笑話:『錢在銀行,而人在天堂』,此話有何之啟示呢?許多人努力賺錢賺到富可敵國,難到這即是圓滿的人生嗎?其實人生的道理也非全是如此這般罷﹗人生本應是多元多向多面貌非只侷限於一隅一方一時擁有家財萬貫的財富或無比的權勢,也必有其之失與不圓滿處,身體弄壞了親情朋友疏離、婚姻有所缺等。此即驗證諺語所說:有得必有失,有捨必有得的道理,況且有些人在獲取這些的過程中,往往充滿了偷搶的行為這難道是人生真正所追求的嗎?

 


      知死學死易來看穿人生的一切的道理與真相,則易抱謙卑、忍讓、寬廣、慈悲、樂善佈施、急功好義的胸懷與態度,亦會善用人生的每一刻,這些都是從知死學死中所投射出來的反應。人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進而進知退而退,過得坦蕩無虧良知無虧天地這樣的人生有什麼不好呢錢不是不能賺,而是賺之以道、賺之無悔無傷,不取巧、不投機、不犯法,那社會也自隨之祥和安定。在此當然也不能百分百武斷說:知死學死者在人生的表現上就全然如此的完美』但今一句流行語: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是否學琴的孩子就不會變壞嗎?當然不竟然,但不會變壞的機率還是佔大多數。

 

 

人都很害怕死亡的來臨,除了臨死時的苦痛,還有人世間有太多讓人難以割捨與牽掛的人事物,這一切終將無影無蹤的消失,怎叫人放得了手、放得了心呢?怎叫人不擔心驚怕呢?就觀有人臨死時手握的緊緊,臉部表情害怕身體顯得僵硬無比,這些都是人極不願死的心理、生理的反應與投射。然有人死時卻顯得很自然、很祥和、身體又非常柔軟。同樣是死但為何有這般的差異哪?依一般的情況,後者認識到瞭解到死這條路是人生必要面對的事實,死有何足懼?當放下一切牽牽掛掛坦然勇於面對。尤其是一些有宗教的信仰者,認為死後可到天堂可到天國可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另一重新的重生,因而臨死的心理和生理的反應與投射就有了差異。大家不必認為知死學死是一極為忌諱的事,知死學死是以最終的結果,而反推人在生時該抱怎樣的態度、怎樣的觀念、怎樣的作為,其意義在此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木子 的頭像
    楊木子

    中一真道總教會

    楊木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