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食色性也』,另一語:『民以食為天』,足見人對於食的慾望需求是與身俱來的。同時歷史的經驗也告

訴大家一道理,每一朝代政權的維繫得讓人民能吃得飽、穿得暖,這民生基本的要求如無法得到滿足,則此政權可能

要面臨更迭的危機了!雖說食慾是與身具來的天性,但對食的問題如缺乏正確的觀念,那人的食慾本性極有可能被無

的曲解,認為只要我高興吃什麼怎麼吃都可以。記得前幾年,有部電影『鋼琴師的女人』,當中有一幕,一位全身裸露

阿娜多姿的少女躺在餐桌上,而將所有的菜餚擺在身上,有幾位男士一邊喝酒一邊談笑風生,一邊拿著刀叉吃著擺在裸

體上的菜餚。這場景會讓一般人產生怎樣的聯想呢?上說或許有人認為那只是電影中的情節罷!然在中國廣州地區某些

富人的宴會上,卻真實上演了電影中的那一幕。這種滿足食慾的方式說來毫無一點的道理,對社會也是一種很不良的示

範呀!可是今是自由的社會,人並無權利去置啄他人以什麼方式去滿足口腹之慾,但對上之情態,在心中嘆惜一聲總可

以罷!。 




                                                                            




綜觀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如面臨戰爭、饑荒、天災、地變,呈現出路有凍屍骨、易子而食、啃野草樹皮的情況下,理就不存在什麼吃素與吃葷問題探討的空間,因人處於生命交關的時刻,以能維持生命最為重要,哪管得著什麼葷食與素食呢﹖就因今是承平豐衣足食的年代,一些宗教(佛教、天道教所佔比例較多)人士方有機不斷鼓吹要多吃素食的觀念,確實也得到不少的迴響。

 


      大家都瞭解佛教的本源在『印度』,在原始的佛教經典教義,並沒有嚴格限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非吃素不可。就以南傳到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佛教,也沒有吃葷與吃素的要求。而何以『佛教』東傳中土後而逐漸衍生出素食這般的觀念與戒律呢?此應可歸諸幾個因素,一、是儒家仁、義的精神與佛法的『不殺生』有其契合處。二、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及心態有關係,無論是空中飛、地上爬、水中游的幾乎是一網打盡無所不吃(無節制的飲食方法該有所改變)。三、是南朝『梁武帝』蕭衍於天監十年﹙西元五一一年),作『斷酒肉文』立誓永斷酒肉,並以此告誡天下沙門,在這三者加乘的作用下而衍生出佛教素食的主張及戒律。

 


      素食的主張是有其作用和影響力,確實改變了不少人的飲食習慣,並從中培養出人的惻隱之心與不忍之心。素食主張與立意是好是善地,本無何可評議之處。但萬事萬物之理並沒也絕對地,素食雖有其好其善,但對身體健康的維繫卻不能說是完美無缺地。有句﹕『物極必反』,它告訴了大家一道理,無論偏重於那一種那一類的飲食都不是正確飲食的方法。今就有許多因偏葷食而得到病變的例子,譬如說:龍蝦海鮮是很可口很鮮美的食物,但吃多膽固醇會增加危及心臟或血管﹔肉類吃多了脂肪三酸甘油指數會標高,易得心肌梗塞及腦中風﹔過量的飲酒易得肝硬化肝癌﹔抽煙過量易得呼吸道疾病或肺腺癌﹔嚼檳榔過多易得口腔癌等,此均是物極必反的鮮例。上說的病變對一些素食主義者來說:認為還好自己是吃素。可是也不必自以為還好,其實偏於素食也會有各種病變發生,譬如說:麵粉類過多會發胖;豆類過多會影響腎功能;動物性脂肪缺乏會營養不良及記憶力衰退等問題。在此應有一觀念,再好的飲食如是過量或偏於葷食或素食,均不是正確的飲食方法。應取中庸之道,不偏於葷食不偏於素食,營養要均衡那方是人體健康與長生的飲食好方法。



      對素食或葷食,我個人並沒有特別的偏見和主張,那全憑每一個人的因緣和意志去自由擇選。只是我個人對於某些宗教的素食主張有些納悶罷!因以現代醫學與保健常識的豐富,都知悉偏頗的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有不良的影響,那為什麼還主張非素食不可呢﹖譬如說﹕我認識一位跟隨某某『無上師』修行的弟子,其對吃素的堅持幾乎已到了背著鍋子滿街埋鍋造飯的地步,深怕所吃的食物沾染到一點點葷食類的東西都不允許。其背鍋造飯這種情形已有十數年之久了!自己堅持吃素是自己的事,無理由強迫一家老小也要跟著她一樣長年吃素。堅持也許是向道修持的一種良好表現,但素食絕不是成道成佛的唯一的要件。

 

      一理性的宗教,我認為應以啟發性去引導眾生,不能全以本教或本身的主觀而強加在信仰者的身上,該預留某些的

空間讓人可自由去思考去擇選,那所作的引導方不易流於宗教的迷失與迷信之中。今一般的宗教都說:『吃葷會影響與

阻礙其修行以及日後得正果之路』。或說﹕『人吃葷死後不但無法成佛成菩薩登西方極樂世界,且會墜入六道輪迴中受盡

折磨』。如說吃素食是成道成佛的要件,那麼『釋迦佛』、『濟癲禪師』都非真正的素食者,但又何以會成佛呢?所以

成佛與不成佛並不是以素食做為主要成因和要件,成佛是在心、在念、在行、在覺、在悟。故啟發人性具惻隱心慈悲心

關懷心,不能唯賴素食此之一途爾!那畢竟是狹隘些。





      修行是什麼呢?淺說:『對自己不好的觀念思想行為態度,不斷提出修正改正』。修與行兩者嚴說其之質性並不盡相同,『修』較屬於靜態,而『行』較屬於動態,但靜態與動態終了還是要相互連結在一起。有人言:『修與行猶如車之兩輪,兩輪要以同樣的速度去轉動,此車方能有效前進』。如果一輪動而另一輪不動,那此車只能在原地不斷作打轉罷!修與行表看似乎無先後的問題,但我認為修應擺於先,自身要先確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道德觀,確立良好的言行舉止,此一先決如未修好未確立好,行之恐滋偏差。如有偏差則行愈多,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相對多。人不會一天就長大的,當然修的果實也不會瞬間就成熟,修是無止境學習的功課。

 

人言:『光說不練』或言﹕『真修實練』,此一練字未必即代表練就什麼奇功異能,練在言於修的過程中,必得經歷各種的淬練和磨練方會見到修的真章。話又說回來,如只注重於修的功夫卻無所行,那此種修也只能算是自私且獨善其身的修法罷!即使你修得有飛天鑽地的功夫,如菩薩,那也只屬你個人的事,因你無法將修得的法智慧去利益眾生。修是無止境的功夫,但修要修到那一種境界才可去行呀!說來也無客觀的標準,只要所行無害於人、無傷於人的情態下,即可行之。有句話:『教學相長』,我認為邊修邊行、邊行邊修,從這種過程不斷去累積去成長。

 


      社會往往有一錯誤的印象,認為素食者便是善者,認為剃著光頭的修道修佛者都是好人都是善良人,其實也未然全是如此般。因人只要有一口氣尚存都還算是人也,既是人,那貪、嗔、癡的惰性不可能全然皆無。有差別的地方只在於惰性之大之小的問題罷!雖然如此說法好像有點不恰當,但所言卻是人性的真實面,論事主客觀當要同觀,不能因某一宗教現今比較興盛比較有信仰群眾,則認為其之一切都是完美地。如以剃光頭就便是善是好,那麼監獄中也都是剃著光頭的人,這又要如何解說之哪?監獄中其實也有一些被計陷或一時疏忽的無辜者。歷經一場牢獄之災,而立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也是有之。所以修行的葷食與素食的問題並不能抱以絕對觀去看待之,一定要吃葷食或一定要素食,其實太極圖中陽中藏有一陰,陰中藏一陽,已經指出了看待事物的道理。食要依環境、依因緣、依時空而有所取捨,一切不強求,強求則存罫礙。我個人認為以三分葷食七分素食的中庸法,對身體健康應較為有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木子 的頭像
    楊木子

    中一真道總教會

    楊木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